巴菲特是怎样“滚雪球”的

2024-05-14

1. 巴菲特是怎样“滚雪球”的

股神巴菲特靠投资成为首富,他的成功秘籍到底是什么

巴菲特是怎样“滚雪球”的

2. 巴菲特的雪球是怎么滚起来的

投资时,如果一两次的成功,那可能有运气的成分,但在长达几十年的投资生涯中都能够成功这只能是能力所致,所以,巴菲特的雪球是靠能力滚起来的。 
据个人了解,巴菲特是股神,所以他是个聪明人,巴菲特精通于数学,所以他分析一起投资来有逻辑基础,巴菲特很理性,所以他不会冲动的去投资。
同时,巴菲特在投资时会注意这样几点:
第一,重点分析企业,选择有价值的能够成长的企业的股票。
第二,选股时希望赚钱,但不会利欲熏心,不会贪心过重,更不会心急。
第三,选择股票时独立思考,不会参考小道消息,并长期持股。
第四,坚决不会借债投资,巴菲特会使用自己具有绝对话语权的资金购买股票。
巴菲特常说:希望对于生活很是重要,但是对于职业的投资者而言依靠希望作出判断时一项投资禁忌。

3. 滚雪球—巴菲特的社交缺陷

时间一年一年过去,他对社交能力的提高,越发感到绝望。“我去听戴尔.卡内基的课,因为我的社交适应能力让我痛苦万分,我到那付了钱,然后来没有继续下去,因为我失去了勇气。”。
  
 他从来没有成功的参加过集体运动,甚至是和别人搭档跳舞,在他从事的工作和业务领域,他都能成为一个成功的领导者,但他没有办法和别人一起搭档工作。
  
 “我很害怕发表公开演讲,如果我必须得这么做,你无法想象我的表现和样子,我非常恐惧,以至于我就是做不好,我想放弃。实际上,我安排自己的生活,好让自己无需被迫在任何人面前起身说话。”
  
 “我过得很糟糕”,战战兢兢地处于神经崩溃的边缘,“我觉得自己形单影只,是个社交低能儿,但实质上,我是把不准生活的脉搏。”谈论股票时的自信、天才的光环,以及能弹奏夏威夷四弦琴,所有这一切都包藏着脆弱和需要他人的内在。一个男孩整日笼罩在忧伤之下,踌躇困惑,不知所措。
  
 21岁沃伦进入了巴菲特-福克公司托卖股票,在这个狭小的圈子之外,他碰到了几乎无法克服的困难。大客户们并不把沃伦当回事,沃伦看起来像“傻瓜”一样,努力的去推销,他不知道如何解读别人,不会交谈,当然也不是一个好的听众。他谈话的方式是宣传而不是接收。一紧张,他就会像一个消防水管一样,滔滔不绝地讲出那些他喜欢的股票的信息。一些潜在客户听了他的评论,利用他的思想,通过其他渠道验证,最后却从其他经纪人那买股票,沃伦拿不到佣金。他震惊与这些和他面对面说话,而且还会一次又一次在城里碰面的人的背信弃义,他感觉自己被欺骗了。
  
 沃伦对他的工作越来要求觉得倒胃口,他开始认为自己是一个“开药方”的人,“我必须对那些懂得不够多的人解释,他应该吃阿司匹林还是止痛片。”而人们会对这些穿白大褂的家伙—股票经纪人言听计从。经纪人的收入是以营业额而不是建议为基础,是以它卖出去多少药为基础计算的,而他从有些药中得到的收入要多过其他药。
  
 我不想蒙蔽客户,我从来不会将我不信人或者没买的股票卖给客户,另一方面,其中有未公开的利润,如果有人就这些问我,我会告诉他们。但是我不喜欢这样的事,我想和我的客户在同一边,所有人都知道进展情况,而一个推销员员出于天性是不会那样做的。

滚雪球—巴菲特的社交缺陷

4. 巴菲特做到了,那么如何让你的雪球滚起来?

《滚雪球——巴菲特和他的财富人生》是目前我读过的最厚的书,一共977页。面对世界知名投资家的人生传奇,我一直在寻找一个问题的答案,那就是巴菲特传奇能否复制?如何让你的雪球滚起来?滚雪球如何实现的问题巴菲特给的答案很简单:找到很湿的地,和很长的坡。我认为应当补充一下,那就是站位要对,顺势而为。确定滚雪球的方向,从坡上往下滚,而不是相反。
  
  
 1、  设立适当的目标,越早越好。
  
 在6岁时,巴菲特开始送报纸挣钱。后来曾在爷爷杂货店帮忙,了解到自己不适合从事体力活的工作(这也变相告诉家长朋友们,让孩子适当吃点苦头很有必要)。从小时候起在巴菲特家里,政治金钱和哲学是晚餐时经常讨论的话题,沃伦巴菲特的父亲先是在1929年经济大萧条时期开立了股票经纪公司,别人落魄时他父亲却挣到了钱。后来父亲竞选成为了国会议员。曾带他去华尔街会见了高盛的高级合伙人,西德尼·温伯格和一名纽约股票交易所的交易员。巴菲特从交易员在经济如此萧条的时候还能够享受到各种定制的烟叶这一细节中,反推出股票交易所非常赚钱。也意识到钱真是个好东西,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因此树立了他的目标:他要挣钱,他要在35岁前挣到100万美元。于是他滚雪球很湿的地找到了。
  
 10岁那年的一天,巴菲特在图书馆阅读了《赚1000美元的1000招》,从中学到了很多实用的商业建议和赚钱的想法,并且复利的想法深深触动了他。复利把现在嫁给了未来,如果若干年后,1美元成了10美元,那么在他的脑子里,这两个数字之间没有任何区别。于是有了自己在35岁挣到100万美元的宣言。(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读书还是相当有用的!)
  
 第二年的春天,也就是巴菲特11岁时,他已经有120美元了。这是5年的打工时间挣的钱,包含卖报、出售高尔夫二手球、在棒球场贩卖爆米花和花生。他用这笔钱买了第一支股票。(11岁开启投资生涯,投资要趁早!)
  
 后来随着父亲工作调动,巴菲特又从事了其他工作挣钱,在面包店工作、继续送报纸等。14岁时储蓄额为1000美元。(3年财富增加了8倍多!雪球开始滚动了。)
  
 17岁时读高中期间,在原来送报纸、售卖高尔夫球的基础上,他和同学合作投资了一台旧的投资弹子机,放在理发室门口,与理发师平分收益。后来收益滚滚而来,他们投入了更多的弹子机,赚了更多的钱。17岁时沃伦巴菲特已拥有5000美元。报纸形成的雪片占到了雪球的一半以上。他一直在向着目标前进(3年时间财富又增加了4倍,合作投资实体也能赚钱,主业副业同时进行让雪球更大一些)。
  
 上大学后,继续卖报、继续售卖高尔夫球、在JC Penney 服装店销售男士服饰,买卖股票。大学毕业前他决定去名校读研究生,申请哈佛失败后,出于对偶像格雷厄姆的崇拜,他成功申请到了哥伦毕业大学,追随偶像,学得真经。他在投资股票后,比别人更进一步,去参加公司的股东大会,在信息不对称的时代,通过面对面交流,对公司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慢慢形成了自己的交易方式。
  
 从巴菲特树立并实践目标的经历中可以学到:上学不耽误赚钱。新技能Get。国内很多人在读大学时就开始兼职或创业,这是好现象。巴菲特是6岁开始工作,假如到60岁退休,他的雪球从时间的长度来说,比其他人的坡长20年,这也是致富的秘诀之一,尽可能早地开始工作,各个行业都可以尝试,有第一手工作经验,为以后投资公司奠定了基础。
  
 因此对于目前的大学毕业生或职场新人,不妨尽早开始寻找自己的兴趣和目标,越早越好。可以多尝试不同的工作,把雪花攒起来团成球。前提是围绕目标为服务,最终发现最适合自己的职业,向着目标前进。
  
 2、找到适合你的伴侣,成为更好的自己。
  
 由于童年经常被妈妈训斥的阴影,巴菲特渴望被爱,而且自己缺乏社交能力,而苏珊拥有他所欠缺的一切,成熟、热情、博爱。巴菲特为他痴迷,疯狂追求她,虽然知道苏珊当时另有所爱,经常去她家跟她父亲接触,以赢得好感。最终机缘巧合,他如愿娶到了娇妻,帮助自己慢慢弥补了社交的缺陷,树立了自信,并获得了真挚的爱情,让自己能够潜心从事他所爱好的事业,成为了更好的自己。适合他的伴侣成为他实现自己百万富翁目标的助推器。
  
 家和万事兴,慎重挑选自己的人生伴侣,请嫁给/娶幸福,满足自己内心深处的精神需要,而不是只图一时的物质需要。
  
 3、了解你的优缺点,扬长避短,找到通向目标的捷径。
  
 巴菲特不善交际,但对数字敏感,喜欢研究赛马,委托父亲从图书馆借来了上百本管理赛马研究的书籍,认真阅读分析,全面了解了赛马规则和获胜途径。从赌马输一次连输175美元的事件中学到了两条规则。
  
 第一条规则是第一轮比赛后,没有人就此罢手,他也一样。第二条规则是不要以为输到底还能把钱赢回来。自己不应该每场比赛都下注,应当就把握大的局下注。否则接连输钱情绪会让人把底裤都输光。
  
 后来他从赛马场被人丢掉的票中捡“烟蒂”,赛马后有些时候人们把被误判的票扔掉,失去了兑奖的机会,被巴菲特视为烟蒂。捡烟蒂零成本,有时候会取得丰厚回报。这一点巴菲特将他运用到了股票投资生意中去,为他打开了一个投资的大门。通过了解保险公司以及其他公司的运作模式,找准时机大量购买股票获得控制权,他找到了挣大钱的模式。
  
 专注于股票投资事业,找到股票中的“烟蒂”,让自己的钱滚动起来。这是他多年读书和实践中的出来的经验,也是他的优势,指引他将雪球越滚越大。
  
 SWOT分析也适用于自己,将自己分析透,发挥特长,在互联网时代,特长变现例子比比皆是,他可以帮助你去追求目标。
  
 4、以退为进,远离华尔街,照样成就股票投资梦。
  
 谁说只有大城市才能实现梦想?小地方更容易混出名气。巴菲特找到了自己热爱的事业,找到了自己的精神伴侣,毕业后本想在导师格雷厄姆那里工作被拒绝后,他选择了回小城市成家立业。凭借信任开立合伙公司帮助别人投资,获利后按比例分成。慢慢积累了自己的第一桶金,在30岁时实现了百万富翁的梦想。后来买了大房子,也得到了去导师格雷厄姆公司工作的机会。后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成就和声誉均远远超过了他的导师。成为华尔街最伟大的投资家。
  
 以退为进,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前提是你能够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梦想,并且加倍去努力,天上不会掉馅饼,退出是为了更好的回来。
  
 目前很多毕业生不再把北上广深作为唯一目标,因为有真凭实学,在二线城市苦炼内功,一样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当然也有不少人从二线城市积攒够经验和资金后,奔赴一线城市打拼,起点更高,成功的概率也大大增加了。这就是所谓的以退为进。
  
 从以上四点可以看出,找到你的雪球,并让雪球选了正确的方向,通过一点一点积累,找到很长的坡和很湿的地,剩下的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了,雪球越滚越大,你的人生也越来越精彩。与给那些心怀梦想、不甘平庸的人共勉。

5. 系统思考正反馈之巴菲特的滚雪球理论

系统思考正反馈之巴菲特的滚雪球理论   
   
  
   
  
  内容提要: 巴菲特的滚雪球理论是一个正反馈效应,他将源源不断的资金流投入股票市场,而他所投资的股票的公司都是经过他严格筛选的,具有增长潜力的。这样投入的资金会有较大的增值,然后他再将增值的资金再次投入较高成长公司的股票,从而利用正反馈,赚到巨大财富。
  
 巴菲特使用滚雪球理论,使自己成为最赚钱的投资大师。
  
 巴菲特说:“人生如滚雪球,重要的是找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山坡。”
  
 1994年10月10日巴菲特在内布拉斯加大学的演讲中说:“复利有点像从山上往下滚雪球。最开始时雪球很小,但是往下滚的时间足够长(从我买入第一只股票至今,我的山坡有53年这么长),而且雪球黏得适当紧,最后雪球会很大很大。”
  
 湿雪,指的是在合适的环境中投入能不断滚动增长的资金。长坡,指的是能让资金有足够的时间滚大变强的企业。
  
 其实巴菲特是用滚雪球比喻通过复利的长期作用实现巨大财富的积累,雪很湿,比喻年收益率很高,坡很长,比喻复利增值的时间很长(如图7-16所示)。
  
  
   
                                          
 巴菲特1963年写给合伙人的信中说:“我们的合伙基金存在的根本原因就是要以高于平均水平的收益率复利增长,而且长期资本损失的风险比主要投资公司更低。”
  
 资料写:从1965年巴菲特接管伯克希尔公司,到2010年,过去46年巴菲特平均取得了20.2%的年复合收益率。
  
 巴菲特是通过复利而赚到如此多的财富的。在2014福布斯全球财富榜上,沃伦·巴菲特以582亿美元排名第4位。
  
 巴菲特不是一次性投入一定数量的钱,然后通过复利而赚到如此财富的。巴菲特拥有一家全资的保险公司—伯克希尔哈撒韦。保险公司的性质决定了客户存入保险的金钱都是长期的,所以这家公司每年为巴菲特的投资提供巨大的长期资金流,从而使巴菲特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到股票当中,进而赚到如此财富的(如图7-17所示)。
  
  
   
                                          
 巴菲特的滚雪球理论是一个正反馈效应,他将源源不断的资金流投入股票市场,而他所投资的股票的公司都是经过他严格筛选的,具有增长潜力的。这样投入的资金会有较大的增值,然后他再将增值的资金再次投入较高成长公司的股票,从而利用正反馈,赚到巨大财富。
  
 如上图所示,假设巴菲特以年的时间来计算投资,每年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为它提供的资金为X,每年他投资股票的回报为a,则他每年的新投入的资本为Y=(1+a)X,而上一年所赚的资本和本金今年也会以比例为a大小来增值。则可以得到一个巴菲特的资本为
  
 
  
                                          
 许多分析都忘记了巴菲特每一年还有巨大的资金投入X。假设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哈撒韦之前的资本为Y0。则巴菲特的投资回报展开为:
  
 
  
                                          
 许多分析忘了计算X的那部分,而这部分应该是巴菲特财富的最大来源。
  
 如果巴菲特的年复合收益率为20.2%,即a=20.2%,而他的投资年限从1965年到2014年为50年的话,那么
  
 
  
                                          
 从上两式可以看出,X所乘的比例要远大于Y0所乘的比例,所以巴菲特每年的资金投入增值后的加总是巨大的。巴菲特本是没有资本的,他的原始资本Y0也是通过吸纳别人的钱做投资而积累的收益盈余,这和他使用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资金做投资是相同道理的。
  
  巴菲特,索罗斯和西蒙斯三大投资家的对比   
  
 巴菲特是按年来算收益率的,他每年投资的次数是有限的,有时他将钱投入到一家企业,钱一直在那增值,而不是每年取出来去做新的投资。巴菲特是做企业的价值投资的,看中的是企业的长远价值。
  
 金融家索罗斯是做趋势的,做短期投资的,他依靠金融的短期正反馈效应赚取巨大财富,他将自己的投资方式称为反身理论。
  
 而詹姆斯·西蒙斯的大奖章基金是靠超短期交易赚钱的,年均报酬率高达34%,超过巴菲特和索罗斯。詹姆斯·西蒙斯称自己的投资方式为“壁虎式投资法”。是指在投资时进行短线方向性预测,依靠交易很多品种、在短期做出大量的交易来获利。用西蒙斯的话说,交易“要像壁虎一样,平时趴在墙上一动不动,蚊子一旦出现就迅速将其吃掉,然后恢复平静,等待下一个机会。”大奖章基金的20名交易员会通过数千次快速的日内短线交易来捕捉稍纵即逝的机会,交易量之大甚至有时能占到整个纳斯达克市场交易量的10%。
  
 作者认为超短期交易可以通过2种方式来赚钱,一种称为随市,即根据市场的情况来多次购入卖出,但购入和卖出的数量占市场份额较小,几乎不影响其购入卖出产品的价格。要达到购入卖出的准确性,则要求有相当多的数据和超强的分析能力。
  
 第二种称为作市。假设甲市场中有多种产品,其中A产品与B产品有相关性,正负相关均可,大量购入或卖出A产品会对B产品有影响。如果A产品和B产品是正相关的,同时大量购入和卖出A和B产品会产生互相增强的正反馈作用,从而在这其中赚钱。也可能是甲市场中的一群产品与另一群产品有相关性,或者甲市场的产品与乙市场的产品有相关性。
  
 让我们回到广义动量定理Fαt=MV,如何使成果MV作用最大化?在金融市场中,如果有足够数量的资本(M),将这大量的资本投入金融市场就会对市场产生影响,资本的数量M越多,广义动量MV越大,所撞击的效果越明显。而如果资本的数量M不足够大,通过增加资本的流通速度,广义动量MV也会变大,流通速度V越快,广义动量MV越大,所撞击的效果越明显。
  
 按照詹姆斯·西蒙斯所描述的壁虎投资法好像是第一种随市的方法,作者认为是第二种方法的可能性更大。大奖章的资金算不算足够大,但资金数量M也是很大的,他通过每天数千次的交易来提高资金的运转速度V,从而使广义动量MV变得巨大。大奖章基金每天的交易数量能达到纳斯达克市场交易量的10%的话,广义动量MV不可能不对市场产生影响。而如果他每天数千次的交易之间是相互独立的话,即产生的动量碰撞互相抵消的话,大奖章基金很难做出大的成果。
  
 假设大奖章基金以天来算收益率,一年有365天,则复利365次。设每天的收益率为a,每天交易1000次,则
  
 
  
                                          
 而从每次交易的平均收益来看是如此至少,又好似第一种方式。
  
 巴菲特的投资方式是有收益上限的,他的年收益率不可能超过股票市场上股票增值最大的企业的增值幅度,并且他投资的次数很少,则资金的运转速度V很慢,动量MV较小,需要许多年的等待,才可能创造巨大财富,并且每一年还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
  
 索罗斯的反身投资方法是利用金融市场的正反馈,每次的收益巨大,但正反馈的机会不是时时有,每一次正反馈也需要一段时间来完成,投资收益也是有上限的,但是要比巴菲特的上限高很多。因为他每年可以投资很多次,资金的速度V运转的速度要比巴菲特快许多。
  
 西蒙斯的壁虎投资法增加了资金的运转速度V,单次的收益较小,通过大量的交易来积累较小的收益,从而使总体收益变大,收益上限要比索罗斯的高,理论上可以无限次交易。
  
 第二种的协同投资法,投资次数没有上限,单次收益较大,应该是资本增值最快的方法。
  
  
   
                                          
 摘自《可以量化的管理学》

系统思考正反馈之巴菲特的滚雪球理论

6. 《滚雪球》巴菲特和他的财富人生(上)

"人生就像滚雪球。最重要的是发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 ——沃伦·巴菲特
  
 《滚雪球》是2009年1月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艾丽斯·施罗德,其揭开了巴菲特的真实人生,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和普通人一样遭遇过挫折和失败的巴菲特,如何在投资和商业中获得了巨大成功和财富的故事。
  
 这本书分上、下两册。我花了近1个月的时间读完上册,共计536页,这本书读起来,内容上不是很难懂,只是涉及到外国的人名、公司的名称、地点的名称等,不熟悉,在理清关系上也很费周折。
  
 尤其是巴菲特与芒格投资的公司就像套娃似的,一环扣一环,所以往往看一小部分,就需要回顾一下,与之前看过的联系起来,才能弄明白他们之间的关系。
  
 在看这本书之前,只是知道巴菲特股神的称号,其他的都不清楚。看完本书后,对他本人、他的生活以及他的投资理念有了大概的了解。
  
 01
  
 巴菲特是一个很简单的普通人,简单到他的生活里只有“投资”这一件事情;简单到他的穿着里只有标志性的网球鞋、数年如一日的衬衫,穿破了还一直在穿的毛衣;简单到他的饮食只爱吃汉堡包、冰激凌。
  
 他是一个非常执着于投资事业的人,除此之外,他对其他的事情都不感兴趣。因此,他的妻子苏珊就承担了他的饮食起居以及家里的大事小情。苏珊还负责照顾老人、孩子、兄弟姐妹等亲戚。
  
 她非常能干,这些亲戚不管有什么事,都愿意找她帮忙。后来,她还志愿帮助一些黑人和穷苦人。她成了他们居住地奥马哈大部分人的朋友。
  
 巴菲特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投资上,他不仅自己投资,还帮助亲戚、朋友投资,后来发展到帮助其他合伙人进行投资。他很愿意为大家管理钱财,很高兴能够看到他所管理的钱财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当然,也正是因为他专注于投资这一件事情,而忽略了对他的妻子的陪伴。尽管他一直给她钱花,当孩子慢慢地长大,不再需要她付出更多的精力照顾他们的时候,她就会感到空虚。她有时会很早起床,开车到海边独自呆很久,再回来。
  
 当时巴菲特深深地迷恋着凯瑟琳·格雷厄姆,他总会跟她一起出现在她的宴会等很多公开场合,或者一起旅游度假等。虽然,苏珊默许了这件事,但这也许是她感到孤独的一方面原因,因为她习惯了被巴菲特依赖,而这种情况下,她似乎不再被需要了。
  
 后来苏珊勇敢地迈出了活出自己这一步。她开始发展她所喜欢的歌唱事业,她开演唱会,享受这属于她自己的时光,再后来,她独自搬到旧金山居住。
  
 巴菲特在奥马哈过着没有苏珊的日子,这令他很不适应,他把生活过得一团糟,打电话乞求苏珊回来,苏珊拒绝了。到了这个时候,他才反思到他之前忽略了苏珊的感受,他很懊悔,也很无奈。
  
 苏珊让她曾经救助过的阿斯特丽德·门克斯去给巴菲特做法,照顾一下他。可是令苏珊没有想到的是巴菲特和阿斯特丽德却走到了一起。他们经过协商,保持了这种三角关系。至此,巴菲特和阿斯特丽德居住在奥马哈,而苏珊独自居住在旧金山,但她仍然是巴菲特的妻子。
  
 02
  
 巴菲特在哥伦比亚大学时师从本杰明·格雷厄姆,他是格雷厄姆学生中的佼佼者。但是巴菲特毕业时想进入格雷厄姆创办格雷厄姆·纽曼公司却被他拒绝了。几年后,他才有计划进入这个公司,跟随格雷厄姆学习投资的事情。
  
 巴菲特的投资理念就是价值投资。他总是在寻找有价值的濒临破产的公司、银行等,找到后,他就会想方设法地购买这些公司的股票,占有一定比例后,他就有控股权或者进入董事会的机会,使得这些公司向好的方向发展,他就能够赚到钱。他称这些公司为“烟蒂”,这也是跟格雷厄姆学习到的投资理念。
  
 根据这样的投资理念,他拥有了很多公司的相当大比例的股票,最著名的就是伯克希尔·哈撒韦、多元零售公司、《华盛顿邮报》等。
  
 他有一个搭档查理·芒格,他们合作了很多项目,他经常戏称自己和查理·芒格是“连体婴”,他们有很多的相似之处,都热衷于投资,很少关注投资之外的事情。生活都比较单调,有人称巴菲特为“习惯性动物”,巴菲特却说,芒格才是“习惯性动物”呢。
  
 巴菲特从小就有赚钱的想法,而且很小的时候就开始通过送报纸、捡瓶盖等积攒他的第一桶金。然后用这些钱投资股票,使得这些钱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多。
  
 他还通过帮助合伙人打理钱来赚钱一定的费用。通过购买有价值公司的股票,使得他拥有的钱越来越多。多次登上富豪榜榜首的位置,获得股神的称号。
                                          
 03
  
 俗话说:“越富有的人越节俭。”这话用在巴菲特身上,再合适不过了。他虽然有成百上千亿的资产,但他对花钱却很吝啬。
  
 他的妻子苏珊和他的观念却不相同,每当苏珊想要改善家里条件或者做一些事情要花钱的时候,巴菲特都不怎么同意,都会与苏珊大吵一架,书中描述,“往往在吵架的时候,似乎就要过不到一起去了。”
  
 巴菲特很爱苏珊,所以往往是吵完架后,巴菲特为了避免苏珊生气,就会给她钱,去做她想做的事情。苏珊能从巴菲特那里要到钱,但每次要钱都不是那么痛快,因为巴菲特往往看重这些钱今后的价值。
  
 巴菲特本人不讲究吃,也不讲究穿,因此,他在自己身上的花销是很少的。他的吝啬还表现在对他的孩子上,他不给他们钱,只是给他们购买了贝克希尔·哈撒韦的股份。
  
 大儿子豪伊和女儿苏茜没有钱,还想满足自己愿望的时候,就卖掉了这些股份。不管他们过着怎样的生活,巴菲特都不会再给他们钱,但苏珊会偶尔给他们钱。
  
 04
  
 看完这本书,掩卷深思,我感觉很矛盾。
  
 一方面,我很佩服巴菲特在投资上的理念和他专注于某件事的执着,当然对他在投资事业上的成功也是很钦佩的。还有他通过筹建的慈善基金会,帮助了很多人。可以说他是一个事业有成的男人,他是别人的好朋友,好伙伴。
  
 另一方面,回归家庭,虽然不能说他很失败,但我觉得他不是一个好丈夫,不是一个好父亲。当他想挽回苏珊,让她回到他身边的时候,他也意识到了他对孩子的关爱太少。孩子与他之间没有太深的感情,他想增进父子之情,苦于为时已晚。
  
 也许,人无完人,注定有得到就会有失去。我们不能太苛求一个人做到很完美。但是,看到别人的人生经历,往往会给我们一些启迪。我们就会扪心自问,到底我们想要的是什么?
  
 另外,我们可以学习他的投资理念,寻找有价值而又值得投资的东西,长期持有。保证现金流,在股市低迷,别人恐慌的时候,大举买入。在股市高涨,别人都兴奋地买入的时候,卖出股票。

7. 滚雪球•巴菲特的财富人生

沃伦•巴菲特。1930年8月30日生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的奥马哈市。他是全球著名的投资家。
  
 1941年,刚刚跨入11周岁,他便跃身股海,并购买了平生第一张股票。
  
  
 2021年3月2日,沃伦·巴菲特以5890亿元人民币财富,名列《2021胡润全球富豪榜》第6位。
  
 股神巴菲特经典语录:
  
 1,投资的第一原则是永远不要亏钱,第二原则是记住第一原则。
  
 2,价值投资的奥秘是:独立思考和内心的平静。
  
 3,人生就像滚雪球,重要的是发现够湿的雪,和一道够长的山坡。如果你所处正确的雪中,雪球自然会滚起来,我就是如此。所谓滚雪球,我并不仅仅指赚钱。它指的是你对于这个世界的领悟和朋友的累积。                                                 
  
 4,一生能够积累多少财富,不取决于你能够赚多少钱,而取决于你如何投资理财,钱找人胜过人找钱,要懂得钱为你工作,而不是你为钱工作。     
  
 5,你必须在财务方面和心理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以应付股票市场的反复无常,如果你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你买的股票跌到你买入价格的一半,还能从容地计划你的投资,你就不该玩这个游戏。     
  
 6,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我不相信你会在一个广泛的领域内成为一名相当好的投资者……最后,你想要写一些东西。一些公司写起来很容易,一些公司写起来会很难。我们就是试图找到那些容易写的东西。       
  
 7,如果你在生命中偶然有了一个关于企业的好想法,你是幸运的。基本上能够说,可口可乐是世界上最好的大企业。它以一种极为适中的价格销售。它受到普遍的欢迎——其消费量几乎每年在每一个国家中都有所增长。没有任何其他产品能像它那样。
  
 8,很多事情做起来都会有利可图,但是,你必须坚持只做那些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情,我们没有任何办法击倒泰森。
  
 9,我喜欢的企业是那种具有持久生存能力和强大竞争优势的企业,就像一个坚固的城堡,四周被宽大的护城河包围,河里还有凶猛的水虎鱼和鳄鱼。
  
 10,如果你了解一家企业,如果你对它的未来看得很准,那么很明显你不需要为安全边际留出余地。相反,这家企业越脆弱,你越需要为安全边际留出的余地越大。

滚雪球•巴菲特的财富人生

8. 《滚雪球:巴菲特和他的财富人生》:股神巴菲特是怎样炼成的

说到沃伦•巴菲特,相信大部分人都不会陌生。他从小就有天才般的投资嗅觉,32岁成为百万富翁,创立了世界著名的投资集团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70多岁问鼎世界首富。美国人通常称他为“奥马哈的先知”,中国人则亲切地叫他“股神”,总之,不管在哪一个国家,巴菲特都是人们心中当之无愧的天才和传奇。然而,褪去神话般的外衣,巴菲特的成功究竟有什么独门秘籍呢?《滚雪球》这本书首次以巴菲特的视角客观地讲述了一代股神的成长经历,再一次向世人证明了,每一个天才都不是凭空出现的,背后一定付出了异于常人的坚持和努力。
  
 
  
 1930年,沃伦•巴菲特出生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的奥马哈市。他的家族世代在奥马哈经营着一家杂货店,由于经营有方,杂货店的生意一直做得不错。不过巴菲特的父亲并没有子承父业,而是在1931年股市大萧条时,特立独行地开了一家股票经纪公司。受父亲和家族环境的影响,巴菲特从小就对赚钱感兴趣。
  
 6岁的时候,当大多数小伙伴还在大街上调皮捣蛋时,巴菲特已经通过卖口香糖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尽管每卖一包口香糖,他才赚2美分,但这足以让人对一个6岁的小孩刮目相看了。后来巴菲特还相继卖过二手高尔夫球、花生和爆米花,只不过都是小打小闹,也没有给他带来太多的商业启蒙。
  
 真正让巴菲特找到赚钱的门道和乐趣的,还要归功于他送报纸的经历。巴菲特12岁时,父亲赢得了国会议员大选,全家迁往了华盛顿。尽管巴菲特很不适应新学校的生活,但是他很快在华盛顿找到了一份自己真正喜欢和擅长的工作,那就是《华盛顿邮报》和《时代先驱》的送报工作。
  
 巴菲特在送报的过程中,不仅每天起早贪黑、兢兢业业,而且讲究方法、懂得变通。比如,为了防止客户不给报纸钱,他会主动给电梯小姐小费,好让他提前知道订报纸的这家人什么时候搬走;再比如,他也会主动说服负责报纸路线分派的经理,把订户比较多的高档小区分派给他。
  
 就这样,仅仅是通过送报纸,巴菲特在14岁的时候,就已经有1000美元的储蓄了,这在当时也算一笔不小的款项。
  
 
  
 12岁可以说是巴菲特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同样也是在这一年,巴菲特和他的姐姐合伙买了人生中的第一支股票,美国城市服务公司的优先股,他们一共买了3股,每股38.25美元。
  
 和大多数刚入股市的新人一样,巴菲特对这支股票也不了解,只是知道这是父亲多年来最喜欢的一支股票。巴菲特在购买了城市服务公司的优先股以后,这支股票就开始大幅度下跌,这也让他初次尝到了投资的风险和压力。
  
 所以,当城市服务公司的优先股开始回升到40美元一股时,巴菲特便迫不及待的抛售了。然而,令巴菲特遗憾的是,城市服务公司的股价很快就一路高涨到每股202美元。
  
 这就是巴菲特的第一次投资经历,尽管没有赚到太多钱,但是他从中吸取了很多投资的经验和教训。比如,不要过分关注股票的买入成本;再比如,不要着急抓住蝇头小利,要有耐心,放长线、钓大鱼。
  
 此外,在这个阶段,巴菲特还深刻地领悟了另外一个道理。由于父亲大选失利,巴菲特又转学回到了家乡。回来之后,巴菲特不仅应聘成为了《林肯日报》的区域负责人,管理着50多个小报童,还继续 探索 着股市投资,购买一些股票。
  
 19岁时的巴菲特已经有了更加独立的股市判断能力和敏锐的投资眼光。
  
 他通过大量的财务数据分析认为, 汽车 制造商西泽-弗雷泽公司的经营状况正每况愈下,未来不排除破产的可能性。
  
 于是,在西泽-弗雷泽公司的股价下跌以前,巴菲特便从别人手中借来了这家公司的股票并全部卖空,等西泽-弗雷泽公司的股票大幅度下跌时,巴菲特又以十分便宜的价格把股票买回来,归还给别人,最终达到了从中赚取差价的目的。这其实也就是现在股市中我们常说的股票“做空”。
  
 
  
 1949年,19岁的沃伦•巴菲特从内布拉斯加州商学院毕业,此时,他的资产已经很丰富了。
  
 其中有他花自己的积蓄买下的一家农场,出租给了一户人家在经营,还有他买的一些股票,另外还有10000 美元存款。
  
 要知道1949年的10000美元,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十几万美元,这些钱对于任何一个刚从大学毕业的学生来说,都不是一个小数目。
  
 不过,巴菲特大学毕业以后,并没有着急投身商海大展身手,而是选择申请哈佛商学院的硕士继续攻读。他希望能从哈佛大学收获事业发展所必须的声望威信和人际关系网。巴菲特本来信心十足,期待凭借自己对股票知识的了解,在面试中取得不俗的成绩。
  
 可是结果事与愿违,哈佛大学甚至没有给他半点展示股票才华的机会,就无情地把他拒之门外了。
  
 不过,巴菲特并没有气馁,而是马上寻找新的学校,在翻阅哥伦比亚大学的宣传手册时,他发现自己的偶像,也就是华尔街著名的投资教父本杰明•格雷厄姆恰好在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教书。兴奋之余,巴菲特立刻着手申请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的研究生。
  
 由于他的申请书极富个人特色,最后巴菲特被破格录取了。在哥大商学院,巴菲特不仅学到了最前沿的金融知识和投资理念,还时常有机会跟华尔街知名的金融大鳄近距离交流。经过三年的系统学习,最终巴菲特以史无前例的A+的成绩从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毕业。
  
 
  
 哥大毕业后,巴菲特主动请缨去格雷厄姆的投资公司工作,然而却多次遭到拒绝。后来,在巴菲特的坚持和努力下,格雷厄姆终于向他递来了橄榄枝。
  
 在格雷厄姆的投资公司历练了两年以后,26岁的巴菲特怀揣着174000美元回到了奥马哈,开始成立自己的投资公司。起初他的合伙人都是家人、发小和朋友,后来由于巴菲特公司的投资回报率可观,越来越多的合伙人加入了进来。
  
 到1961年的时候,巴菲特的合伙人公司已经发展到了十一家,投资回报率更是高达46%。紧接着,1962年,巴菲特合并了所有的合伙人公司,重新组建了巴菲特有限责任合伙公司。新公司的净资产总额达到了720万美元,其中超过13%的财产都属于巴菲特个人。就这样,巴菲特不到35岁便实现了百万富翁的梦想。
  
 那么巴菲特是怎样在短短的几年内就实现了财富的爆发式增长呢?这主要归功于他的投资理念。
  
 巴菲特在早期的投资阶段,始终遵循老师格雷厄姆的“烟蒂法则”。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烟蒂法则”,在格雷厄姆看来,那些便宜又不受宠的股票,就好像大街上被随手丢弃的烟头一样,尽管看起来一文不值,但是仍然可以点燃,还能让人再满满地吸上一口,榨取最后一点价值。
  
 正是在“烟蒂法则”的指导下,从1956年到1962年,巴菲特相继投资了美洲国家火灾保险公司、美国国家证券公司和马拉开波石油勘探公司等等。这些公司后来也恰如其分地发挥了“烟蒂”的作用,为巴菲特带来了巨额的投资回报。
  
 
  
 正如我们在第二部分中看到的,巴菲特在早期的投资阶段,始终信奉“烟蒂法则”,他总是乐于寻找一切可能被低估的股票,以低于账面价值的价格买入,然后等股票价格回升到真实价值的时候再卖出。
  
 尽管巴菲特在弯腰捡烟蒂的时代赚了很多钱,但是同样也遇到了一些不愉快的投资经历。比如,在抛售奄奄一息的丹普斯特磨坊制造公司时,遭到了全镇人的反对和围攻;再比如,为了拯救日薄西山的伯克希尔-哈撒韦纺织公司,巴菲特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但最终这家公司仍难逃破产的命运。
  
 好在这个时候,巴菲特认识了自己事业的好搭档查理﹒芒格。
  
 芒格与巴菲特在投资理念上既相互欣赏,又略有不同。其中最大的不同就是他们对风险的态度,受格雷厄姆和父亲的影响,巴菲特对风险持悲观的态度,他会为了避免太大的风险,放过获利的机会。而芒格却认为,市场充满了机会,只要你有一定的胜算,就可以承担一些风险,与其总是做弯腰捡烟蒂的苦差事,不如花合理的价钱,投资一家有潜力的公司。
  
 在芒格的影响下,巴菲特开始重新审视“烟蒂法则”,他深刻地认识到这种只在乎股票价格,而不顾及公司经营和管理状况的投资理念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
  
 于是,巴菲特开始放弃格雷厄姆的悲观主义投资理念,不再只看企业的资产负债表等账面数字,而是像芒格一样重点关注一家公司的无形资产。
  
 比如,关注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品牌的持久性、独特的竞争优势等等。然后花合理的价钱,购买一家好公司。在这种投资理念的引导下,巴菲特的投资生涯进入了成熟期,他相继投资了美国运通公司、迪士尼公司、华盛顿邮报、可口可乐等公司。这些公司日后不仅给巴菲特带来了高额的投资回报率,而且本身经营发展的也很不错。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美国运通公司,1963年当巴菲特出资购买它时,它还深陷商业交易的丑闻不能自拔,等到1965年,靠着公司多年来积累的信誉和品牌效应,美国运通公司的股价一度上涨到70美元一股,当然,也为巴菲特带来了巨额的利润。
  
 
  
 此外,也正是由于巴菲特的投资理念从“烟蒂法则”到“潜力股”的转变,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才得以发展壮大,最终由一个每股19美元的纺织公司成长为每股26万美元的世界一流投资公司。
  
 需要补充的是,在这个阶段巴菲特还始终坚持一个重要的投资理念,那就是“安全边际原则”。所谓安全边际原则是指,股票市场具有不确定性,在进行投资以前一定要做好风险评估,为自己留足余地,最终确保投资不会因为误差或者市场的变动而经历过于严重的失败。
  
 可以说,巴菲特的每一次精准投资都离不开“安全边际原则”的保驾护航,同样的,也正是有了安全边际原则为底线,巴菲特才有信心把大量的资金押在同一支股票上。
  
 《滚雪球》共分上下两册,今天咱们聊了上册的内容,下次咱们继续聊聊下册的内容,你对巴菲特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